2017年07月05日 来源:南都观察
编者注:
在少数民族地区和一些特别贫困的地方,他们可能自己觉得每天喝喝酒、做做工挺好的,而我们告诉他们——你们过得不好,孩子没上学,生了病没医疗,猪圈和居住空间交叠在一起臭烘烘的,一定要改变。这些人没有我们这些概念,处于低物质均衡的阶段,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的逻辑。
我们经常带着富人的视角讲穷人,说他们穷就是因为等靠要,不能等靠要。我们给了穷人致富的神话——要脱贫先立志。作为“职业的非富人”和作为“社会人的非穷人”来工作,助贫人的身份的困惑使得我们的行为、话语呈现出逻辑上的不一致。
贫困的问题很多,你们可以提一百个有关贫困的问题,但是贫困的元问题是什么?这个问题是我们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核心,也涉及我们想办法缩小人与人差距的努力。我们做扶贫研究的人,常常会遇到很多困扰、挑战和困境。比如以凉山彝族为例,有一种说法是凉山的彝族非常落后,还有一种说法是凉山的彝族被扶贫惯坏了。有各种各样的话语(discourse)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觉得我们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往往失去了方向。
要回答什么是贫困的元问题,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。